這篇與文化的相關性似乎較少,卻讓我非常有興趣。因為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我很想突破的地方,在教學上我也很努力別讓學生步上我的後塵,能自信地把英語說好。所以我讀了這篇,也寫下了我的看法。
從小是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法下學英文,多半的英語學習時間在讀、在背、在做題目。腦子裡記的只有是文法、字彙、句型。教書後上課時說的教室用語也可以是師資訓練時背起來的。
一旦面對學校的外籍教師,需做教學溝通時,便立刻發現自己口語能力的不足。說英語時,我腦子裡仍是浮現一堆文法觀念、句型。整個歷程像是在寫作,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脫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。
於是我發現,口說與寫作的不同在於口語是最即時的反應,思索時間不多。因此練習顯的更為重要。要把英語表達變成習慣,而不是文法觀念的結合。自己口語能力的不足,是因為自小都是透過文字練習英文口說,而不習慣沒有看到文字的口說能力。
因此,在教學上,訓練孩子口說能力時,我會刻意先聽說後讀寫。先讓學生先聽、先說。講順成為自然反應時,再加強文字的閱讀及習寫。這樣實行之後發現,大部份的孩子多能大聲將英文說出來。不太害怕文法的問題。
另外,作者提到其他訓練重點也很有意義。如:運用手勢、眼神等,也是我們在訓練學生參加演講比賽時可以注意的地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